作家的乡愁:走出故乡彝寨30年-云南站-华夏一县一品网

作家的乡愁:走出故乡彝寨30年

   日期:2022-08-28     浏览:1970    
不知什么时候,面对着城市里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生活环境,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从云南高原大山深处的彝家山寨里走来的人,也几乎忘记了自己仅仅是这座城市里一个匆匆而过的客人,曾经穿在我身上传统的彝族服饰被西装革履所替代,曾经从我嘴巴里唱出醉人的彝族酒歌被现代流行歌曲所掩盖,曾经吃着原汁原味的彝家美食长大的我也品尝着都市里被过量的调味品浸泡的美食佳肴……当我跟着时代的步伐,享受着都市里衣食住行的时候,乡愁的味道却涌上了心头。
记得那次参加首届全国少数民族影视剧题材编剧研修班学习时,有幸认识了几位著名的作家,虽然他们远离了自己的故乡在大城市里生活,但他们的文学作品里依然没有脱离自己故乡的风土人情,他们说一个作家不能脱离自己的故乡,脱离自己的故乡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就没有了地气,有地气的文学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那时我真真切切地感悟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意义,自己的文学作品必须扎根在自己民族的土壤里,自己的文学作品必须描写自己民族的风土人情,自己的文学作品一定要接地气。这些名作家们的一番话,却深深触动了我的心,我想我也该把握好自己应该走的创作方向,应该把自己的笔深深扎根在故乡彝山的那片土壤里,多写一些接地气的优秀作品,多写一些乡愁的味道。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出故乡彝寨30多年的岁月里,也自觉不自觉地写了一些故乡彝人的故事,但更多的时候写的却是都市那些忙忙碌碌生活着的人物题材。听了名作家们的一番话,我从迷茫的写作方向中有所感悟,自己的笔也应该写一些故乡的风土人情,写一些故乡彝人火热的生活篇章,把自己的笔深深扎根在故乡那片土壤里,写出故乡彝家人们自强不息的乡土作品,写出故乡彝家人们的乡愁味道。
是啊,故乡彝寨的那人、那房、那山、那水、那树、那石、那牛、那狗,一切都很有灵性,一切都应该在我的笔下生花,我作为彝族一个地地道道的乡土作家,对故乡彝家山寨的一切都再熟悉不过了,那所有的风土人情就似一部故乡彝人的史诗,它记载着故乡彝人祖先们的足迹,展示着故乡彝人子孙们前进的步伐。那人、那房、那山、那水、那树、那石、那牛、那狗都可以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尽情地书写,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种浓浓的乡愁之情,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写作中永远不会枯竭的源泉,写好这些看似平平淡淡而普普通通的文学作品,就是记住了故乡彝家人们的乡愁,就是记住了故乡彝家人们的根,也就是记住了我自己的乡愁,记住了我自己的根。
而今,故乡彝家山寨一切都悄无声息地在变化,不仅仅是衣食住行发生着变化,记得住故乡彝家风土人情,记得住故乡彝家乡愁文化的老人们也逐渐走了,他们带走了故乡彝人的风土人情,他们带走了故乡彝人的乡愁文化,他们每走一个都带走了很多无法弥补的根。年轻人都纷纷走出大山加入了都市里浩浩荡荡的打工潮流中,他们没有时间去记住自己的乡愁文化,他们没有时间去记住自己的风土人情,他们没有时间去传承自己的乡愁味道,使故乡彝山那些曾经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乡愁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渐渐地淡薄了。就拿故乡彝人的婚俗来说,那时故乡彝人的婚俗文化,曾经就似故乡彝人一壶醇正芳香的小锅酒,那一整套的婚俗文化让人陶醉,那一幅幅浓浓的婚俗文化就是故乡彝人的根,而今故乡彝人娶亲嫁女都在都市宾馆酒店里举行,那一整套的婚俗文化渐渐没了踪影,很难说这些传统文化也许就在他们这代人身上被遗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渐渐尘封。
望着故乡彝人的风土人情渐渐被淡化,身在都市里忙忙碌碌生活着的我,却越来越怀念自己故乡彝寨的乡愁味道。在浓浓的故乡彝人的乡愁味道中,我知道自己的根在故乡彝寨,我知道自己的笔应该多写故乡彝山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我完全有责任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记住故乡彝人的乡愁味道,把故乡彝山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这样便记住了故乡彝寨的乡愁味道,记住了故乡彝家人的风土人情文化,也记住了故乡彝寨的根。

作者丨李宏荣(作者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