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云南文山州有65.6万人在省外务工,有8.83万人在州外务工,有6.59万人在县外务工,每年还有2万多大学毕业生和600多退役军人。都说云南人都是“家乡宝”,一辈子只想住在家乡,即使走出家乡,也会念念不忘想方设法回来。这支庞大的队伍,在外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本领,是返乡创业潜在的力量。我们也看到,文山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山区,地理气候集海拔相对高、纬度相对低、降雨相对多的“三个相对”独特优点,生物资源丰富,适合发展中药种植、高原特色果蔬种植,大量乡村资源性资产亟待开发唤醒。我们还看到,脱贫攻坚使得广大农村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文山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业直接补贴、创业贷款、技能培训补贴等一系列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了创业成本。广大基层干部一门心思谋划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创业环境和氛围持续改善。
近年来,沪滇协作不仅助力文山省外转移就业与省内就地就近就业互补的良性发展,让22800余人走出去,累计年可创造财富13.6亿元;也让40多家上海企业走进来,带来投资3.77亿元;沪滇协作同时高度关注文山返乡创业群体,大力支持和引导10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因地因时因需,从开展创业辅导、建设基础设施、深加工厂房到市场渠道开拓,在不同环节给予全产业链支持,既助力其健康持续发展,也通过他们壮大了集体经济并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一条“造血”富一方的路子。我们深深感受到,产业帮扶成效取决于企业自身不懈的努力,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及时精准的帮扶举措。
在这里,从沪滇协作的视角,选取十个文山回乡创业者的精彩故事。在这些创业者身上,集中体现了文山人深厚的家乡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与父辈不同,他们有知识、有技术、有理想,不仅俯身搞种养,还抬头面朝市场经济大海,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注重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吸收运用,正站上乡村振兴的“C位”。越来越多的“家乡宝”正变成深受乡亲们爱戴的“家乡的宝”,他们的创业故事和共同富裕的追求令人钦佩。富宁上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廖世兵,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返乡创业者的心声:为了钱我不回家,为了上寨我回家。
一、
急企业之所急,补农业设施短板
(一)文山车厘子开拓者——向文计
文山市坝心彝族乡核桃寨向家小平坝村,有一位村民叫向文计,2005年毕业于文山农校,毕业之后他做过建材、搞过装修、种过三七等等。2017年底回到家乡看着自己家乡很多闲置撂荒的土地,很是可惜。一次机缘巧合结识了车厘子这个产业,几经考察,认定这是致富的好产业,于是组建了车厘子种植团队,成立了合作社。他克服重重困难引种试种多个车厘子品种,2021年500余亩的车厘子终于在云南文山坝心正式挂果成功,填补了文山车厘子种植空白,凭着口感好、品质优,吸引了广大客户包括广州、上海等外地客商上门商洽合作事宜,现如今,30多岁的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车厘子种植大户。之前很多农户的土地因撂荒毫无经济价值,现如今有不少农户租地连同在合作社上班能有多达几万元的年收入,其他村民们都纷纷打算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种植车厘子。
由于坝心的气候独特,特别是车厘子进入膨果期的时候,时有连续阴雨天、冰雹灾害发生,即将成熟的车厘子因果皮娇嫩被打裂,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让人心痛。上海援滇干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积极帮助这个回乡创业发展的彝乡青年找对策、想办法、解难题。2021年5月,争取援助资金实施了车厘子基地防护大棚建设项目,建成了车厘子防护大棚2.6万平方米,有效提高了车厘子产量和质量。
(二)逐梦“黄金谷”——黄炳才
富宁县新华镇那农村玉好小组的黄炳才16岁就南下深圳打工,做过家具厂的小工、治安员,卖过大米、卖过液化气,期间还上了自考大学。2007年已在深圳站稳脚跟的黄炳才,毅然做出回乡创业的决定。返乡后,他先后干过保险、汽车销售、农业种养殖等。经乡镇干部再三动员,他在2017年成立了富宁黄金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短短一年时间就带领乡亲们开发建设了黄金谷产业项目一期千亩沃柑种植园和那郎果蔬种植园,创新“党员分片包组包户共管共享模式”,带领群众一起种植、一起致富。如今千亩沃柑已进入丰产期,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成了拥有租金、薪金和股金的“三金”农民。
2018年上海援建了基地温室大棚、机耕路和水利设施,帮助补齐了企业发展初期最急需的基础设施短板,起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随着沃柑丰产期的到来,2021年援建了选果厂。选果厂的建成,1500多吨沃柑无需运到外地分选了,有效提高了水果的附加值。2022年还将援建果蔬冷库,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在上海援建资金的帮助下,黄炳才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的劲头更足了,制定了黄金谷产业项目二期、三期规划,并在不断实施中。
二、
提升产业能级,助力品牌创建
(一)退役不退精神——胡云龙
砚山县阿猛镇倮基黑村的胡云龙,2009年光荣从部队光荣退役,回乡后,刚开始每月收入扣掉伙食费后还不到一千元。胡云龙在家人的支持下,退役不退精神,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2015年他牵头注册成立了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营蔬菜的种植及销售。2016年他在倮基黑村流转了42亩土地进行试种,从犁地、除草、安装喷灌设施到选种、施肥,最后到割菜、装箱,每个环节都是亲力亲为,但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不成熟,第一年种植处于亏损状态。胡云龙并没有为此气馁,他再次走到田间地头,分析亏损原因,在第二年加强耕种管理,并总结出了他自己的一套种植体系。他逐步积累经验、改进技术,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已发展至2800亩。
结合胡云龙创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上海市分别在2018年、2019年、2021年,持续投入对口帮扶资金,帮助建蔬菜基地的喷灌系统、修建产业道路,进行基地综合改造,修建了商品牛青储饲料池。在沪滇协作资金的帮扶下,产业能级快速提升,发展势头良好。“輍丰蔬菜”已成为当地知名的本土品牌,并带动了砚山、广南等地的群众增收致富。2020年,企业搭上了“沪滇消费协作”的列车,与上海龙上市场和西郊国际市场建立了合作关系,上海市民也能吃到来自阿猛的优质新鲜蔬菜了。
(二)巧把绿叶变金叶——杜岑
祖籍西畴的杜岑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典型。2012年大学毕业后,也曾经想过考公务员,热爱茶文化的他却与西畴县法斗乡的3万余株古茶树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优质的古树茶资源,历史上一直是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当地的茶叶加工粗放,大大制约了古树茶产业发展,拓展高端消费市场更是发展后劲不足。在古茶园里杜岑听村民说坪寨古茶树因价值较低,已经有大半古茶树被砍掉,他深感痛惜,决定身体力行保护家乡这片古树茶资源。他一头扎入山林,指导村民科学管理茶树、改良加工工艺、统一采摘标准,同时在文山持续开展公益茶文化讲座,宣传文山古树茶、文山茶文化,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文山有茶、有古树茶,也有高品质的古树茶。杜岑还引进专家工作站、开展文山茶特点研究和特色种质资源保存,作为《普洱茶科技探究(修订版)》的副主编,把文山茶在普洱茶范畴内另立新章,将文山茶文化和茶品质提炼为“茶种之源,贡茶之始,花香馥郁,甜醇润滑”。
2020年、2021年,上海市连续投入帮扶资金,帮企业建起茶叶加工厂房、晾晒大棚、管理用房等。为企业解决了茶叶加工环境问题,大大提高了加工能力和茶叶品质。这两年“坪寨古茶”品牌效应逐步凸显,价格一路走高,当地人开玩笑说“喝不起”了。法斗乡2000多户农户参与到茶产业发展中来,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群众收入得到稳步提升,带动新植原生境林下生态茶园2000余亩,珍贵的特有古树茶资源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三、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做大中药种植产业
(一)不做厂长做村长——廖世兵
富宁县田蓬镇上寨村村民廖世兵, 1990年参加3000多人的中考,成绩名列前十,却因家里交不起一共7块的书费和学杂费,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他南下广州想进工厂,却因年龄小被拒绝。后来进了一家中外合资的印染厂,因机智灵活、勤学肯干,两年后领导先后安排他当分厂的副厂长、厂长,组织2500多人的生产管理,他一边工作一边上成人学校拼命学习经济管理知识。1998年,在广东打拼多年的廖世兵选择回家乡发展,先后开过砖厂,种过中药材,种植桉树,被云南省政府评为劳动创业之星,2015年当选上寨村小组长,开启了“一人富不算富,群众富才是富”的新征程。他带着村里的几个致富带头人集资成立了上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中药材种植,以村小组62户村民为股东,村民以资金或者土地入股,通过公司运营带动村民发展致富,并以上寨小组为点,带动周边村寨同步发展。目前,上寨村种植重楼、石斛、黄精、苹果梨、生姜、三豆根等1800多亩,户均产业达到31亩,预计到2024年将实现上寨村产业经济破亿元。
为帮助中药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2021年上海为上寨村援建了中草药展示厅,中药基地产业路、沟渠、蓄水池和供水管网、管理用房、供电系统等基础设施;2022年援建了现代化边境小康村项目,提升人居环境,援建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设备,中草药加工厂。加工厂的建成,能提升中草药35%的附加值,同时能解决12个就业岗位,由于保存期的延长,提高了村民的议价能力。廖世兵深情地说,以前干土木工程时做过上海援建项目,知道援助的重要意义,他要带领大家把上海的援建项目做好,不能辜负上海人民的期望,带领乡亲们按照州委陈明书记对上寨村提出“成为全省的标杆和示范”的要求而努力。
(二)广南石斛仙子——周艺畅
壮家姑娘周艺畅创业起点和别人不太一样,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她出生在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的贫困山区广南县杨柳井乡,当过老师,后来又调到住建局上班,有让人羡慕的稳定工作和收入。2014年,恰逢文山州出台文件,鼓励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带薪离岗领办创办合作社,同年广南铁皮石斛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成为继“文山三七”之后的又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利用石斛为母亲治愈疾病、帮衬农户拓销的实证,让她对石斛产业发展坚定信心,促使她毅然向组织递交了申请,于2014年11月25日注册成立了广南县凌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她穿梭于田间地头,率领社员以铁皮石斛产业为主导,用心用情做好生产管理、开拓市场、研制产品,致力于将中华仙草·广南铁皮石斛发扬光大。在她的带领下,石斛产业终于拨开云雾见天日,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摘掉“贫困帽”,公司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从5个人的合作社发展到现在社员1281人、员工78人的规模,年产组培种苗近600万株,在六郎城流转山林建成石斛种植基地1219亩,实现年产值2200万元,带动908户困难户4002人共同增收致富,基地也被评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
在此期间,又得到上海助上的一臂之力,让凌垭实现了加速起跑。从2018年以来,上海市不仅投入200万帮助修建石斛加工车间、千亩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建设引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在了解到企业遇到产能跟不上市场的旺盛需求后,又投入320万元,帮助建设铁皮石斛组培驯化科技基地。援滇干部帮助指导公司按照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的思路,分步推进项目有序开发,启动了旅游项目合作,促成两地旅行社签署合作和送团协议,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广南铁皮石斛产业生态链。目前六郎城·仙草秘境已成功申报3A级旅游景区。预计项目全部落成后,可实现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年收入亿元以上,带动就业200人以上。
四、
传承百年家族工艺,创新壮乡特色美食
(一)彝家新豆腐西施——刘禹丹
西畴县蚌谷乡龙正村的彝家姑娘刘禹丹,201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先后在多家国际知名企业任职,曾是全国壳牌车用油23个业务处最年轻且唯一的女性处长,负责云贵地区,拿着高薪,职场前景广阔。但刘禹丹心怀创业梦想,2020年毅然辞去职务,回到西畴老家创办了“嫩妖妖豆制品加工厂”。家里做的豆腐颇受乡邻欢迎,也是供刘禹丹上学的经济来源,她一直有个把祖传100多年的特色豆腐产品带出大山,带领群众致富的梦想。
创业艰难,既要把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方式转变成现代化的工厂生产,又要能保持产品的独特品质不变;既要吸收消化祖传的百年经验,又要科学管理精准控制。刘禹丹带领团队自己设计并DIY流水线,经无数次的试验后终获成功,形成了一套规模化生产线。
2021年投入沪滇资金,帮企业建厂房等基础设施,缓解了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现在工厂可加工黄豆年150万斤,年产值近4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周边县市,带动周边2000余人增加收入,可实现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
(二)花米饭成就多彩人生——何琼鑫
丘北县平寨乡木柏村委会木柏下寨村的90后壮家姑娘何琼鑫,高中毕业后就帮开饭馆的父母打下手。后来自己在丘北开起了饭馆,2017年到昆明开饭店,主要销售牛肉,但她发现顾客对免费送的花米饭特别感兴趣,从中悟到了商机。2018年返回丘北家乡自己创业,把代表壮族民族文化的花米饭产业做大做强,把家乡的美食推向外界。她成立了丘北桑秋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专注于云南民族食品花糯米的研发与创新,对壮族传统花米饭的制作工艺上进行了改进提升。何琼鑫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彩色粽子、彩色八宝饭、彩色寿司等可以深加工的产业化系列产品产品。2021年总销售额1800余万元。公司现有员工50余人,并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脱贫户种植染色植物100余亩,糯米基地2000余亩。
为进一步帮助鼓励返乡创业青年敢干事和干成事,2021年上海为公司投入资金扶持特色食品扶贫车间生产线,生产线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标准化水平。同时投入帮扶资金扶持平寨乡平寨村农旅观光示范点建设,观景平台、七彩步道和休闲栈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桑秋食品在平寨乡推出200亩花米主题稻田观光园新型旅游项目,更好的推进民俗农耕文化教研体验园、清水河慢生活乐园,壮乡花米产业创新科研基地、高标准果蔬种植基地和壮乡花米文化风情长廊“三园两基地一长廊”建设,全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五、
工厂建到家门口,上班顾家两不误
(一)回家送岗上门——王敦伟
南山幸福社区是马关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脱贫户陶金秀儿子和女儿分别在初中、小学就学,家里还有一个年迈多病的老人需要照顾,本人还有些智障,也不能出远门打工,平时就和丈夫在家照顾老人小孩 ,没有收入来源。如今,扶贫车间开进了社区,工厂为了照顾她安排了保洁工作,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心愿。
经营扶贫车间的王敦伟,出生在文山州马关县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1994年,15岁的王敦伟初中毕业,为减轻父母供养家庭的负担,他没有继续上学,而是选择离开家乡前往江苏务工。他当过砖厂苦力、在过弹簧厂上班、还做过服装缝纫,经过多年的努力打拼,终于拥有了一家90人的制衣工厂,圆了“老板梦”。当他听老乡说易地搬迁社区一些老百姓没活干,闹着要回去,经慎重考虑,决定返乡创业解决政府和乡亲们的困难。
扶贫车间由上海市与马关县马白镇联合共投资510余万元兴建,建有加工房、仓库、展示厅、职工食堂、宿舍、洗澡室等区域,车间从事服装加工为一体的生产线,可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70余个。一些技术能手月收入达4500 元以上,切实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群众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六、
三个好汉帮家乡,敢叫荒山变金山
(一)致富不忘回报家乡——罗子文
注册在麻栗坡杨万乡的云南南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3个自然人股东,都是在外成功创业的杨万乡人。控股股东是那力村的80后罗子文,他早年离开家乡后,在房地产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现在拥有了200多员工的专业化经纪公司并有自己开发的楼盘。虽然长期远离家乡,但总想着为家乡做点实事。和家乡的干部多次深入交流后,罗子文终于下定了决心,2020年,他找到了在昆明有销售渠道的卢正斌,在杨万竜林开发集镇项目的杨胜权,一起合股成立了云南南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杨万集镇旁边承包了占地1400余亩的一片荒坡地,开始种植青柚和脆皮金桔。带着让家乡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富裕的情怀,罗子文、卢正斌、杨胜权向昔日的荒山要效益,以基地水果种植为依托,向愿意种植水果的老百姓提供种苗和免费的技术服务,并回收果农的产品,利用现有的卢正斌公司销售渠道和品牌运作能力,计划将家乡的产品(青皮红柚一一越青红)打造成能够走向全国的品牌,从而推动家乡水果的产业化,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为了助力杨万乡农业产业示范园的发展,2021年,上海投入帮扶资金500万元,援建了6000米山地轨道车,实现了农资上山,产品下山的自动化,节约了人工成本。建设了10个水池和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太阳能灭虫灯等一批农业现代化设施。2022年,还将投入帮扶资金930万元,实施水果产业配套建设项目,立足杨万实际,辐射周边乡镇,安装两条水果分拣生产线,日处理鲜果80吨……原来1千多亩贫瘠的荒山毫无价值,现在乡亲们不仅有了土地租金收入,每天还能在地里劳动,就近就业,有稳定的劳动收入。抬眼望去,地里青柚苗长势良好,昔日荒凸凸的山岗也已渐生绿意,一个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初见雏形。
结束语
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者共同富裕的故事告诉我们,他们“出去原为小家,回来更为大家”。我们鼓励更多的文山人走出去提高收入、开阔眼界、增长本领;但同时我们也鼓励文山人回来,毕竟建设文山、发展文山主体是文山人民,返乡创业的群体,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振兴千万条,人才第一条,我们看到,不少回乡创业者既是村里致富带路人,也是基层组织的核心力量。创业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一些创业者反映融资困难,资金压力普遍较大;开工厂的反映劳动力普遍短缺,特别是一些技能型劳动力短缺;对企业一站式政务服务还有待大力改进等等。
为此建议:一是“蛋鸡”并重,乡村的产业和人才是“鸡和蛋”的问题,要统一起来看。要将鼓励返乡创业作为乡村振兴中推动产业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的重要举措,久久为功。二是悉心“育商”,各级政府要更加重视,从制度、政策、情感等全面营造有利于返乡创业的环境。在努力“招商”的同时,也要注重挖掘引导培育本地有意向的创业青年,悉心“育商”。建议基层干部形成春节走访在外务工创业群体的工作机制,介绍家乡发生新的变化,宣传返乡创业优惠政策,激励更多文山青年返乡创业。三是改善“营商”环境,围绕“缩短企业开办时间”为核心,持续提升政务“一站式”服务的内涵和效能。四是集中资源,集中包括沪滇帮扶、中央定点帮扶等各类资源,加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缓解创业初期资金压力,统筹产业发展和解决乡村就地就近就业问题,实现帮扶“造血”功能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