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记者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种业创新与绿色发展成果发布会获悉,该院多年来聚焦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开展种业创新和耕地土壤可持续能力提升技术研究,以育种技术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在促进云南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方面取得实效。
省农科院重视种质资源保护,现入库圃保存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花卉、果树、蔬菜、药用植物等作物资源41574份。多年来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和区域新品种创新,通过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发掘创制,农作物自育品种在云南的占比不断增加,资源基础性研究水平显著提高,培育推广了一大批突破性新品种。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农科院累计育成各类作物新品种253个。粮作所番兴明研究员率先系统开展热带亚热带玉米骨干亲本创制及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成效卓著,育成的‘云瑞’系列玉米新品种推广累计超过5000多万亩,荣获2020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完成的“元江普通野生稻渗入系创制”攻克了野生稻发掘利用的一系列技术难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粮作所牵头选育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光109”“云粳29”“云粳35”系列水稻品种技术年推广面积400万亩,占云南省水稻面积的三分之一;完成的“低纬高原水稻种子质量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为保障云南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育成的“云麦”系列品种占全省小麦面积的60%,“云麦53”实现了品种高产性、抗病性、广适性等集成创新,创下我国冬播春性小麦品种最高单产记录(724.5千克/亩),是云南单一品种、单年度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的粮食品种,早秋小麦大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总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近3年累计示范推广540.04万亩,新增产量2.86亿千克;
茶叶所通过小叶茶与大叶茶杂交育成的“云海白毫”“佛香茶”等高香优质茶树良种29个,年推广应用200万亩以上,占云南省无性系良种面积90%以上;花卉所构建了观赏园艺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出观赏园艺植物新品种236个,自主新品种占我国主产区云南主栽鲜切花品种的30%,大幅提升了我国观赏园艺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市场占有率,打破了国外品种技术长期垄断的局面;
甘蔗研究所育成的“云蔗”系列品种占全省400万亩蔗区的75%,“云蔗05-51”实现旱地亩产9.17吨的高产纪录,“云蔗08-1609”最高蔗糖分达19.2%,成为全国最甜的甘蔗新品种;
经作所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制了一批高含油材料和高千粒重材料,选育的油菜品种在云南省年应用面积超过340万亩,占全省面积80%以上,选育的“云油杂51号”成为全国第一个早熟高油酸杂交油菜品种,“云油杂28号”是云南省首个通过国家油菜云贵早熟区多点试验育成的杂交品种;在全国率先选育出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大麻品种,全省工业大麻品种的100%,助推云南省成为全球优质原料CBD主要生产地;
园艺所开展了白菜、甘蓝、芥菜、白花、青花菜、萝卜、辣椒等大量外销蔬菜品种选育,育成新品种22个,年均种植面积超过150万亩,研发的红梨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在云南主产区实现全覆盖;
热经所育成的柠檬新品种“云柠1号”“费米耐劳”及配套技术在德宏州柠檬产区应用覆盖率超过90%;选育出早熟“燎原荔”、中熟“贵妃红”、中晚熟“红绣球”、晚熟“井岗红糯”和特晚熟“马贵荔”等5个优质荔枝品种;
药植所利用云南特色药用植物资源育成了近 600 个品种(系),成功驯化栽培了天麻、灯盏花、铁皮石斛、丽江山慈姑、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红豆杉等20 余个药用植物品种。对助力云南省脱贫攻坚,推动云南省粮食安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绿色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扶贫攻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加强耕地持续利用,促进绿色发展技术研究方面,环资所重点开展耕地保育与高效绿色栽培技术创新,完成西南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技术集成示范、旱地两熟区耕地培肥与合理农作制度研究,云南旱地绿肥养地与化肥减施技术集成研究及应用,为云南省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及化肥零增长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建设“国家土壤质量昆明观测实验站”,初步构建云南坡耕地农田水土流失与土壤障碍阻控、资源循环养分高效利用和隐形灾害防控的农业产能综合提升技术体系;充分发挥西南水旱轮作区光热水土自然与生物环境的优势,紧扣水旱轮作周年高效主题,建立了适宜不同生态区“优质稻+”水旱轮作周年高效技术体系,为高原特色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高原湖泊(洱海)农田面源污染生态防控技术创新的应用,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同时控制农田氮素流失,降低氮磷化肥投入比例达26%和32%,农田氮磷流失分别减少27.7%和32.3%,维护了江河湖泊水环境安全;
热区生态研究所完成的金少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与建设模式及产业化示范,经过20多年的可持续定位研究,针对干热河谷气候干燥、生态脆弱环境,建设生态修复模式、完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形成主载物种的种植技术规范,带动了企业发展、农民增收;园艺所通过对蓝莓、苹果、猕猴桃、葡萄等100余份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形成了山地果园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发体系,为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果园土壤有机化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
甘蔗所发明了甘蔗降解除草地膜及全膜覆盖轻简保水栽培技术,甘蔗缓释肥及一次性施肥轻简养分管理技术,并在全国率先形成了以降解除草地膜全膜覆盖和缓释肥一次性施肥相结合的甘蔗水肥轻简生产技术,引领了我国甘蔗轻简生产技术的发展;质标所大规模和全覆盖开展了云南耕地土壤及种植水稻重金属污染监测,构建的云南耕地重金属风险评估及作物重金属控制技术为云南乃至全国类似区域耕地安全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云南网记者 赵岗